{{ $t('FEZ002') }} 生活輔導分團|
113學年度生活課程年度研討會
主題統整生活課程與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6C自主學習力的課程與教學設計
以「動物不寂寞」主題為例
嘉義市國民教育輔導團生活課程分團
副召集人/博愛國小 林哲瑋老師
前言
隨著教育目標向全人素養發展,課程設計不僅僅關注知識傳授,更聚焦於技能培養與核心能力的提升。「動物不寂寞」主題課程以動物探索為切入點,通過系統化的活動設計,涵蓋觀察、創作、表達與記錄的多樣化學習方式,旨在培養學生的21世紀技能,尤其是6C能力:溝通力(Communication)、批判思維(Critical Thinking)、合作力(Collaboration)、創造力(Creativity)、品格力(Character)以及公民素養(Citizenship),本案例特別著重在溝通力、品格力與公民素養三項作為探討。
「動物不寂寞」主題課程以翰林版二下「動物好朋友」主題進行教科書轉化,共分為四個單元,第一單元「生活中的動物」聚焦於動物特徵辨識與校園觀察,幫助學生建立溝通與探索能力;第二單元「動物大小事」引導學生通過九宮格學習單與探究紀錄,提升資料整理與創造力;第三單元「動物心裡話」讓學生運用油土進行創作並角色扮演,發展品格力與想像力;第四單元「我與你同在」引導學生使用Padlet和AI平台記錄學習歷程與創作歌曲,展現科技應用能力及公民責任。
為確保學生學習成效,本課程在設計時融入多面向的評量規劃。形成性評量主要集中於學生的學習歷程,例如使用記錄單、九宮格以及錄影平台觀察學生的表現與進步;總結性評量則著眼於學習成果的展示,包括油土作品、自我介紹錄影、愛護動物宣言以及動物狂歡音樂節等,全面檢視學生在知識掌握、技能運用和素養發展上的成效。
此外,教師在課程實施中通過鷹架策略為學生提供支持,引導其從基礎認知到創造性表達的學習進程。同時,評量工具和方法如加分卡、自我監控記錄、數位平台互動等,有效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並幫助教師精準觀察每位學生的學習樣貌。教師也透過與AI共備,讓AI成為教學助理與夥伴,讓課程的樣貌更加立體。
整體而言,「動物不寂寞」課程試圖融合動物主題探索與核心素養的實踐,通過探究學習與多元評量策略,期望學生不僅理解自然與生態的重要性,更在多樣的學習活動中逐步內化6C能力,朝向實現全人教育的目標前進。
{{ $t('FEZ012') }}
{{ $t('FEZ003') }} Invalid date
{{ $t('FEZ004') }} 2025-09-05|
{{ $t('FEZ005') }} 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