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FEZ002') }}生活輔導分團|
109 學年度生活課程年度研討會素養導向主題統整生活課程教學實踐
聚焦形成性評量之工具開發
以「我出去一下! 」主題為例
嘉義市生活課程輔導團專任輔導員/博愛國小 林哲瑋老師
前言
是這樣開始的!
老師問:要 怎麼樣才能知道學校附近有些什麼呢?
學生說:那就出去散步呀!
於是跟學校說 一 聲「我出去一下!」
關於這個案例,考量為了往後能與現場教師能有更貼近的對話,我們 挑選學校現行使用的教科書主題進行轉化。案例實施的時間與對象 ,是二年級下學期 的學生,教科書為翰林版,主題是學校附近 。「 學校附近 」 也是各家版本 常有的社區主題,也是能與學校區域特色相結合的主題而且即便主題相同,各校也會因為周邊不同的環境,展現出課程教學的不同樣貌。
課程一開始,我們發現多數的學生並不是住在附近,一放學就會被接送離開,或是因為學校旁邊緊鄰車多的大馬路,學生較少有機會在附近走動,因此學生對學校附近的環境並未有太多深入的認識。 所以在輔導團 夥伴 課程 共備的歷程中 ,我們 希望透過學校附近的主題, 聚焦一個場所或人物,讓學生在探索與互動的過程中, 將探索獲得的訊息進行有感的處理, 不只是對地方或人物有認識,更能對地方產生更深 的情感連結 ,所以在「出去一下」之後,才能帶著有情感的故事回來 。 但課程裡有一些不確定的關鍵 (像是 訪問的場所、時間、可行性),讓我們共備時,只能抓著一個大方向進行,因此教學 實踐與共備討論不斷交錯進行 ,教與學的安排邊走邊鋪陳 ,走過了關鍵,課程樣貌才逐漸清晰。
學習活動安排的脈絡上,我們 在「單元一、 一步一腳印 」 先了解學生的起點經驗,喚醒自己對學校與校外空間位置關係的方向感 ,透過 散步踏查再次確認方向,也收集了資訊和照片,練習整理訊息,也推測、發現校外場所的類型。在「單元二、 走過的風景 」確定了要深入訪問的場所和人物,透過小組合作 的方式, 安排與規畫訪問的工作任務, 在進行訪問之後,將 訪問紀錄整理並透過討論 工作分配 ,藉由故事小畫箱的創作,以多元的形式表現,將作品布置於小畫箱中,最後,小組能以故事小畫箱擺攤分享會的模式,與他人分享自己學習與創作的成果。
{{ $t('FEZ012') }}
{{ $t('FEZ003') }}2025-01-09
{{ $t('FEZ014') }}2025-02-08|
{{ $t('FEZ004') }}2025-01-09|
{{ $t('FEZ005')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