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網頁之主要內容區位置
::: index

教學練功坊(教學影音、教學策略、自編教材、教案)

美感智能閱讀<我的花園:一座花園締造了神奇的友誼>

{{ $t('FEZ001') }} 高玉娟

{{ $t('FEZ002') }} 藝術輔導分團|

辦理學校

嘉義市西區大國民小學

授課教師

高玉娟

教師主授科目

視覺藝術

實際授課班級數

(實際授課2班)

實際教授學生總數

(實際教授50名學生)

施作課堂

視覺藝術

施作總節數

5*2

教學對象

¢ 國民小學年級

  1. 課程活動簡介

(1)課程活動簡介:如果我是一座冰山自我意識創作遊戲

(2)核心概念: 本課程以美國心理學家維琴尼亞・薩提爾的「冰山理論」為靈感,引導學生深入探索內在自我,覺察「行為」之下隱藏的「感受」、「觀點」、「需求」與「自我」。我們相信,每個人都是一座獨特且深邃的冰山,水面上僅是能被看見的極小部分。

(3)活動特色與流程:

本課程結合了肢體律動與視覺藝術創作,透過一系列感官體驗啟動自我覺察

¢情緒的流動與控制:我們將運用氣球來體驗情緒的「專注可控」與「失控」,並透過布料的連結與伸展,感受情緒在人際關係中的「形塑」與「互動」。

¢捕捉無形的感受:透過獨特的浮水印(墨流)技法,學生將把抽象的內在感受轉化為水面上流動、變幻的墨色圖案,捕捉情緒的「流動性與不可控性」,成為藝術作品的基底。

¢建構我的冰山:最後,學生將此浮水印作品作為冰山底層的「感受」,並運用繪畫與文字,層層疊加並豐富冰山模型中的**「自我」、「需求」、「期待」**等核心元素,完成獨一無二的「我的冰山」創作。

(4)學習效益: 藉由多媒材的藝術轉化,學生將能更清晰地辨識、接納與表達複雜的內在世界,不僅提升自我意識,也學習以更豐富的角度理解自己與他人。

  1. 課程目標(條列式)

課程目標

(1)認識理論與結構:認識並理解薩提爾「冰山理論」的不同層次,理解「行為」與其水面下內在(感受、觀點、需求、自我)的連結。

(2)覺察與辨識情緒:透過身體與媒材活動(氣球、布),體驗並覺察自身情緒的流動性、可控性與在關係中的變化。

(3)學習藝術轉化:運用浮水印(墨流)技法,將抽象且流動的內在感受,轉化為具體的視覺藝術印記。

(4)建構與表達自我:運用綜合媒材創作「我的冰山」作品,具體表達對冰山模型中各層次(如需求、期待、感受)的認識與感受。

(5)增進溝通與理解:透過分享與討論,學習清晰地表達自己的內在世界,並發展傾聽與尊重他人「冰山」的能力。

三、執行內容與反思

1. 課程實施照片與成果(請提供5-8張,如有學生學習回饋可附上。)

 

階段二:情緒的身體與關係體驗(40分鐘)

 

活動一:氣球上的情緒:體驗情緒的專注與失控

體驗「專注可控」與「失控/誤差」的感受。

引導情緒像氣球一樣,需要專注才能掌握。

引導討論: 體驗過程是否專注?是否感到挫折?氣球像什麼?(情緒)控制情緒容易嗎?

 

活動二:布的關係與感受:感受情緒在關係中的流動與形塑。

學生分組,發給布料,請各組利用布的「連結」

呈現彼此之間的「關係」或某種「感受」(如:快樂、生氣、連結、疏離)

完成後各組展示並說明其布料連結所代表的關係或感受。

感受布料的柔軟、連結、距離感。

體會情緒在關係中的「流動」與「形塑」。

強調「內在」對「行為」的影響,沒有對錯。

 

階段三:捕捉流動的內在感受(40分鐘)

活動三:浮水印下的流動心情:將無形的情緒轉化為有形的視覺印記

流動性:情緒像水和墨,難以完全控制,但可以被看見。

不可控:最終圖案充滿變數,象徵情緒有時難以預測。

捕捉:將無形的情緒轉為有形的視覺印記。

請學生思考一個目前最有感的「感受」(如:放鬆、焦慮、期待)

 

階段四:建構與表達我的冰山(40分鐘)

活動四:我的冰山藝術創作:完整建構並表達自我冰山的內在層次。

學生拿著浮水印作品(作為冰山底部的「感受」區塊)

鼓勵學生參照冰山模型,將對自己的「自我」、「需求」、「期待」、「觀點」、「感受」等內容,以繪畫、文字或符號的方式,延伸並豐富浮水印作品,完成「如果我是一座冰山」的創作。

 

 

2. 課堂流程說明

本課程「如果我是一座冰山」結合理論學習、感官體驗與藝術創作,流程設計旨在層層遞進,引導學生從外在行為深入探索內在世界。

階段一:冰山理論的啟航(40分鐘)

  1. 暖身引導: 從生活經驗切入,提問學生對於「冰山」的認識,引發對可見與不可見部分的思考。

  2. 理論介紹: 說明薩提爾「冰山理論」的結構,講解水面上「行為」與水面下七個層次(特別是感受、期待、需求與自我)之間的關聯性。

階段二:情緒的身體與關係體驗(40分鐘)

活動一:氣球上的情緒

  • 目的:體驗情緒的專注與失控。

    • 方式:讓學生嘗試運用身體協調控制氣球不落地,並挑戰傳遞。引導他們思考氣球的「專注可控」與「失誤」如同情緒的掌握。

活動二:布的關係與感受

  • 目的:感受情緒在關係中的流動與形塑。

  • 方式:學生分組,利用大塊布料的連結與變化,共同呈現某種人際關係或情緒狀態,透過肢體與布的關係感受表達。

階段三:捕捉流動的內在感受(40分鐘)

活動三:浮水印下的流動心情

  • 目的:將無形的情緒轉化為有形的視覺印記。

    • 方式:教師示範浮水印(墨流)技法。學生思考當下最有感的「感受」,並透過滴墨的力道、色彩,將情緒投射於水面上的流動墨跡。

    • 創作:將畫紙附著於水面,「捕捉」水面上不可控的圖案,此作品將成為冰山底層「感受」區塊的基底。

階段四:建構與表達我的冰山(80分鐘)

活動四:我的冰山藝術創作

  • 目的:完整建構並表達自我冰山的內在層次。

    • 方式:學生以浮水印作品為基礎,參照冰山模型圖,運用繪畫、色彩、符號與文字,在紙上延伸並區分冰山水面下「自我」、「需求」、「期待」、「觀點」、「感受的感受」等層次。

活動五:分享與回饋: 鼓勵學生展示作品,並說明水面下各層次的創作內容與媒材使用意涵,學習傾聽與理解他人的內在世界。



{{ $t('FEZ003') }} Invalid date

{{ $t('FEZ004') }} 2025-11-18|

{{ $t('FEZ005')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