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FEZ002') }} 生活輔導分團|
「114學年度國民教育中央輔導團生活課程分團」
生活課程南區策略聯盟第1次工作坊紀錄表
活 動 紀 錄 | ||||
分區縣市 | 嘉義縣、嘉義市、台南市、高雄市、屏東縣、台東縣、澎湖縣 | |||
日 期 | 114年11月6日(星期四)12時00分至17時 114年11月7日(星期五)8時30分至17時 | 參與人數 | 40人 | |
地 點 | 嘉義市博愛國小 | |||
主 持 人 | 高雄市新甲國小薛瑞君校長 嘉義市博愛國小廖昭銘校長 | 紀 錄 | 林哲瑋 | |
活動時程 | 活 動 內 容 (摘要說明-以條列式) | 回 饋 與 建 議 | ||
114/11/6 12:00~ 13:30 | 報到與開場:嘉義市博愛國小廖昭銘校長 ( 摘要說明-以條列式 ) 一、6C 素養導向 × 教學創新 研習以「6C 核心素養」為主軸,強調透過具體化與系統化的課程設計落實品格力、公民素養與溝通力。 二、嘉義文化 × 美感教育 活動結合嘉義市的在地文化元素(美食、木都、畫都),帶領教師以感官體驗探索城市美感。 三、文化推廣 × 行動反思 在「文化融入推廣策略交流時間」,教師於旅展市集展示課程成果並互評,分享如何讓學生從地方文化中學習美感。 | 本次策盟研習活動展現了「文化 × 美感 × 素養」三者整合的高度實踐力。整體流程設計兼顧在地文化體驗與6C核心素養導向,讓教師從嘉義的飲食、木都與畫都文化中,實際感受生活美感的教學潛力。下午的共備與旅展交流更強化了合作、創造與批判思考的歷程,讓教師能從行動中反思課程推廣策略。活動不僅深化了教師的美感意識,也建構了可持續發展的文化教育推廣模式,具有高度的教育示範價值。 | ||
13:30~ 16:30 | 年度主軸重要概念與核心內容 一、生活課程中的6Cs素養培養需透過具體化與系統化的教學設計來落實。 二、品格力、公民素養與溝通力是生活課程中最具關鍵性的素養面向。 三、AI與數位工具的導入,為6Cs教學提供新的可能。教師可運用Copilot與Notebook LM進行教學設計與回饋分析。
| 教師可在主題活動中明確標示素養目標,運用探究學習與情境式教學,讓學生在真實互動中逐步建構批判思考、創造力、溝通力、協作力、公民素養與品格力,使教學不只是知識傳遞,更是素養養成的歷程。 品格力強調自我覺察與同理心,公民素養聚焦社會責任與環境關懷,溝通力則涵蓋表達與傾聽,是協作與社會參與的基礎。 | ||
16:30~ 17:00 | 綜合座談(摘要說明-以條列式) 主持人:央團教師 一、如何在生活課程中有效整合6Cs與SEL的教學目標。教師在設計課程時,是否能以品格力為核心,串聯其他素養進行跨領域設計? 二、教師如何運用AI與數據進行教學回饋與調整。AI是否能協助教師分析學生的學習歷程,提供個別化的教學建議? 三、面對兒少心理健康挑戰,生活課程能扮演什麼角色?在焦慮、自我認同危機與社群媒體影響日益嚴重的背景下,生活課程如何透過情緒教育、同理心培養與社群互動,回應學生的心理需求? | 如何在主題活動中自然融入SEL五大能力,使學生在情境中培養自我覺察、社會覺察與人際互動能力?這些問題關乎素養教學的整合性與實踐性。 教師如何善用AI工具進行教學紀錄的檢視與反思,使課程設計更貼近學生需求?這些技術應用不僅提升教學效能,也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教師如何設計具療癒性與連結性的課程活動,促進學生幸福感與社會參與?這些問題關乎教育的社會責任與學生的整體福祉。 | ||
114/11/7 08:30~ 09:00 | 課程說明( 摘要說明-以條列式 ) 主持人:高雄市新甲國小薛瑞君校長 一、上午場:走讀嘉義文化。 以「嘉義在地文化」為主軸,從飲食、木都、畫都三個面向帶領教師認識城市美感。透過味覺、嗅覺與視覺體驗,感受嘉義的人文氣息與生活步調。課程強調文化即美感的起點,讓教師思考如何把「吃的文化、木的故事、畫的美」轉化為學生可感可學的生活教材。 二、下午場:課程共備設計。 以「嘉義心印象—小旅行課程共備」為主題,教師化身旅行社設計者,運用上午的文化素材構思一日小旅行。透過分組合作,發展出結合地方文化與美感教育的教學活動。課程著重在體驗式學習、跨感官探索與創意表達,培養教師課程設計的整合力。 | 上午場以「走讀嘉義文化」為主軸,從飲食、木都與畫都三面向探索城市美感。講師以品味、氣味與視覺三重感官引導教師理解嘉義的文化底蘊。雞肉飯、檜木與陳澄波畫作,構成嘉義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圖像,讓教師體會如何在生活中發現美、詮釋美,為下午課程設計奠基。 下午場轉入行動學習,以「嘉義小旅行課程共備」為核心。教師分組化身「旅行社」,運用上午素材規劃一日嘉義行程,將文化與美感融入教學設計。過程中強調合作構思、創意呈現與感官體驗,促進教師將地方文化轉化為生活課程的能力,兼具實作與創新。 | ||
09:00~ 12:00 | 【走讀嘉義市在地文化面面觀】 主講人:嘉義縣新港國中陳俊文老師 一、味蕾中的嘉義:飲食文化的城市記憶。 嘉義的美食不僅是地方風味的代表,更是文化與生活的縮影。從雞肉飯、涼麵、生炒鴨肉羹到方塊酥,每一道菜都反映了嘉義人「平實、親切、在地連結」的生活哲學。 二、木都的氣息:自然素材與生活美感。 嘉義曾是木材重鎮,紅檜與黃檜承載著城市的工藝精神與歷史痕跡。透過嗅覺與觸覺體驗木香與紋理,學生能從真實素材中學習「尊重自然、感受質地」的美感。 三、畫都的光影:從藝術看見嘉義的靈魂。 以陳澄波為代表的藝術文化,使嘉義成為「畫都」;城市中遍布的藝術景觀、美術館與街頭創作,讓人走入即學、所見即美。 | 上午場由陳俊文老師帶領,以「嘉義市文化面面觀」為主題,從飲食、木都、畫都三個面向切入,帶領教師以味覺、嗅覺與視覺等多感官體驗嘉義的文化底蘊。建議講座中保留「看見-聞到-品嚐-思考」的體驗節奏,讓教師不僅聆聽,更能在互動中感受城市的溫度。例如以雞肉飯或愛玉作為味覺記憶的開場,再以紅檜香氣與木紋觸感導向木都的工藝精神,最後以陳澄波的作品作結,引導教師思考「嘉義的美如何進入孩子的生活」。整體上可透過共感經驗與敘事引導,讓嘉義的在地文化成為「美感教育的原點」。 | ||
13:00~ 15:30 | 文化基地結合美感融入生活課程的設計思考與規劃 主講人:嘉義市博愛國小林哲瑋教師 一、以「嘉義心印象」為主題,運用嘉義市的三大文化特色——美食文化、木都精神與畫都美學——作為生活美感教育的在地素材。 二、課程設計以「小旅行」為情境,讓教師以旅行社的角色進行課程規劃,體驗如何將地方文化基地(如檜意森活村、美術館、文化街區)轉化為生活課程的學習場域。 三、透過設計思考歷程,教師學習如何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感受、在體驗中創作、在文化中學習」。 | 建議以「旅行社課程設計挑戰」為形式進行,教師分組設計一日嘉義小旅行,融入美感教育的體驗思維(感受、想像、創造、分享)。接著在「旅展市集」中以展攤方式發表,每組以視覺海報與口語推廣呈現,其他教師以「旅遊基金便利貼」投票並給予回饋。活動最後可由主持人帶領反思:「哪個行程最能讓孩子看見生活中的美?」如此不僅促進教師的課程創造力與協作思考,也將地方文化轉化為活潑有感的教學實踐。 | ||
15:30~16:00 | 文化融入推廣策略交流時間 主持人:央團教師 一、在交流時間中,教師以小組成果為基礎,分享如何將嘉義的文化素材(如美食、木都、畫都)轉化為生活課程設計。 二、各組在旅展市集展示中,不僅呈現行程規劃,更說明課程中如何融入美感教育的元素,如觀察力培養、感受表達、創作體驗與情感省思。三、活動最後安排教師以「旅遊基金便利貼」互評方式給予回饋,並進行策略性對話,思考如何在校園推動地方文化與美感課程。 | 本次「文化融入推廣策略交流」的設計兼具創意與深度,充分體現行動學習與同儕共備的精神。教師透過旅展市集的互動展示,從觀摩與交流中學習彼此如何將嘉義的在地文化素材轉化為生活課程,並以美感教育作為連結點。過程中不僅呈現課程構想,也分享了教學策略與學生可能的學習反應。透過便利貼回饋與對話,教師得以省思文化教育的可行性與推廣方向,形成具在地意識、感官體驗與創新實踐的教學共識。 | ||
{{ $t('FEZ012') }}
{{ $t('FEZ003') }} Invalid date
{{ $t('FEZ004') }} 2025-11-20|
{{ $t('FEZ005')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