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FEZ002') }}生活輔導分團|
112學年度生活課程年度研討會
素養導向主題統整生活課程教學實踐-探究學習與鷹架策略
以「一本春天的書」主題為例
嘉義市生活課程輔導團專任輔導員/博愛國小 林哲瑋老師
前言
本次的案例主題為「一本春天的書」,實際上是將兩個主題合併在一起,一個是「美麗的春天」,另外一個是「我愛閱讀」,這次將兩個主題規畫在一起做課程設計,其實也是希望能夠嘗試整併兩個主題的課程脈絡。因為通常在教科書裡面,六個主題是分立的,團隊希望能夠透過這一次的課程設計,來實踐讓主題課程之間的脈絡可以有連貫性,於是有這樣的構想作為出發點。
今年的年度重點是「生活課程裡的探究學習與鷹架策略」,而我們是選擇在「探究策略與形成性評量工具」這個面向來做觀察與探討,再加上春天與閱讀的主題,其實不難發現都有探究的元素在裡面。探究春天、探究書本,以探究作為一個基礎,教師設計一些探究的工具或策略,讓學生在歷程中學習,並且在學習的任務中展現出學習成效,我們也能從中看見學生探究之後的成果。
「一本春天的書」主題課程裡,我們設計了四個單元,前面兩個單元「春探索」和「春有感」,是以春天的探究為主;後面兩個單元「春之書」和「春閱讀」,是以對書本的探究為主,而在前面的探究當中,學生在大自然的環境中發現春天的模樣,並且在遊戲與體驗的過程中,感受春天,並以創作的方式來完成他心目中春天的畫面。而在書本的探究當中,學生能夠去認識與理解書本的樣貌,以及各部位的功能,甚至思考如何能夠製作出一本書,了解書本製作的過程,進而能夠思考與嘗試去製作書本,在最後能夠找到方法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春天故事書。
從課程發展的角度來看,在課程設計時就以「探究學習與鷹架策略」為重點,來設計學習活動與學習工具;而在課程實施的階段,關注學生學習歷程中的每一個環節,並提供鷹架,最後整個主題課程進入尾聲,完成總結表現任務之後,再以後設的觀點,來探討課程裡的探究在何處?探究了什麼?探究的結果為何?而在學習的過程中,老師提供鷹架的時間點與提供鷹架的方式?和學生表現出來的學習樣貌,是否能夠展現預期的學習成效?都是這次案例關注的重點。本文雖呈現完整的教學架構與教學設計,但總結性評量僅以春天(單元一和單元二)的作為重點探討。
{{ $t('FEZ012') }}
{{ $t('FEZ003') }}2025-01-09
{{ $t('FEZ014') }}2025-02-08|
{{ $t('FEZ004') }}2025-01-09|
{{ $t('FEZ00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