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FEZ002') }}生活輔導分團|
111學年度生活課程年度研討會
素養導向主題統整生活課程與教學實踐-意義驅動課程評鑑
以「種子怎麼了?」主題課程為例
嘉義市生活課程輔導團專任輔導員/博愛國小 林哲瑋老師
一、課程評鑑的對象與課程背景簡述
本次課程評鑑的對象是以低年級的生活課程為主,因此我們想要從三個面向來談,就是生活課程的特質、低年級學生的特質和生活課程授課教師的特質。依據生活課程的課程綱要來看,在領域綱要裡很明確地提到生活課程的基本理念,首先,生活課程要是以兒童為學習的主體,不以學科知識來分割學生的學習,並且在課程設計跟發展的時候,也需要依據兒童的特性,培養學生生活課程的核心素養,並能透過學習,打開學童對人事物多面向的意義。
除此之外,從課程屬性來看,生活課程還是一個跨學科的主題統整課程,以生活為核心作為課程發展的初衷,一方面能達到幼小銜接的目的,一方面還能以主題探究的形式,來拓展學生的視野及生活中人事物的意義,同時也能為後續第二學習階段做好準備。
從低年級學生的特質來看,這年紀的孩子喜歡在生活中探索與學習,從生活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好奇心),然後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習到新的知識、技能與態度,從中獲得樂趣。也喜歡在這個學習的過程中與人互動,並且在學習的歷程中,調適與發展自己的能力。
再從教師的角度來看,生活課程的教師應具備的特質,是必須要能夠以學童為主體去規劃與實踐課程,在課程實踐的歷程中,能夠開發孩子們的創意,而且在關注學生學習的當下,能夠給予等待與陪伴,並能引導孩子們去發現與探究問題,在生活課程的歷程中,孩子們可以感受到成功的經驗,慢慢增長自己的自信,並且表達自己的想法,老師也能在這個歷程當中,從學生學習的喜悅,感受到正能量與成就感,並且不斷地專業成長。基於以上三個特質,我們試著透過輔導團的運作與課程發展,來檢視我們的生活課程樣貌。
二、課程發展的問題意識
談課程評鑑時,對我們而言,我們思考的是:如何經營一個有品質的課程?何謂課程品質?而我們想要什麼樣的課程品質?這是問題意識。在思考品質的同時,反覆閱讀生活
課程在領域綱要裡面提到的課程目標,共有五項,也就是希望我們的生活課程可以達到:
一、學生能夠在生活中人事物探究之後,得到學習的樂趣與自信。
二、能試著去發現、解決問題,並透過多元的方式表達自己,再回饋到生活。
三、能夠感受到生活的豐富與多樣性,學會尊重與欣賞生命中的美。
四、透過學習與互動的歷程,能夠與他人合作,建立好的生活習慣、關懷和尊重。
五、練習理解與思考生活中的人事物與自己的關係,產生連結的意義。
如果我們的生活課程,能夠從課程設計、課程實施到課程效果,都可以達到這五個領域綱要裡的課程目標,也許就能定位在是一個有品質的生活課程。但這只是基本的品質,而且在課程發展執行的過程中,也不夠具體。再加上,我們在各自的縣市或自己的學校,如何讓生活課程展現自己的風格與特色,或是發展出不同的生活課程樣貌,便需要在課程發展的歷程中,設定品質監控的指標,詳如第四點―課程品質檢核表與說明(嘉義市博愛國小生活課程評鑑指標)的表單,我們透過輔導團一同擬定、增修了較為具體的指標,再加上聚焦在策略工具的運用和雙語教學的面向,期望能在生活課程發展的歷程中,更明確的朝著具體的目標去實踐,以維持與監控我們的生活課程品質。
{{ $t('FEZ012') }}
{{ $t('FEZ003') }}2025-01-09
{{ $t('FEZ014') }}2025-02-08|
{{ $t('FEZ004') }}2025-01-09|
{{ $t('FEZ005') }}10|